,難忘的孫筱祥先生"/>

難忘的孫筱祥先生

發表時間:2020-05-09 10:08

本周5月4日是孫筱祥先生逝世二周年紀念日,特轉載刊登于《風景園林》雜志的本文,還是媚道首席規劃設計師的作者在2019 年5 月5 日孫筱祥先生逝世周年追思會上的率先追思講述。在此紀念日到來之際,謹以此文懷念孫先生。


人生在世,父母是啟蒙的先生。可是中國傳統講究“異子而教”。主要還在于各級學校任教的先生們。就中影響最廣而深的當是迄今從事社會工作最相關的學科和專業的先生。我今生有幸成為清華大學和北京農業大學合辦、通過吳良鏞和汪菊淵兩位大師遠瞻創議于1951年成立的造園專業一年級新生。時在1951年秋,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都由兩校名師任教。打下了全面扎實的基礎。到了主要專業課“園林藝術”和“園林設計”就更難找到稱職的教師了。汪菊淵先生不僅為我們開設了“中外園林史”,而且在全國號召和組織專家歸隊,在這種形勢下把孫筱祥先生從杭州借調到北京,再從借調轉為正式調任,我們這些學生就享福了。汪先生在“園林史”中講的“中國園林有獨特和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孫先生就用有血有肉的,生動范例加以有力的印證,學生腦子里才開始接受了園林愛國主義的思想,逐年積累了一大批具有民族文化自信的群體,堅信中國園林藝術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時孫先生的師輩如陳奉懷先生還在世,加上汪、吳、孫等先生,嫡傳弟子和再傳弟子乃至全國同道,形成不忘中國園林初想,要傳承、發展宏志的民族自信的文化體系。從物質和精神保護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當時一邊倒向蘇聯,杭州西湖也有大軸線的改造方案,由于有強大的民族自信后盾,我自巋然不動。當前也有一股西風吹入現代人居環境,竟以西名稱謂。可是有不少傳承傳統的志愿者在冠以西名的小區內,利用庭院筑山理水,點綴園亭,木門楹聯,引起大家注意并參觀。西名小區中國心說明傳承中國傳統的滲透力。

因受孫先生教益特多,被先生領進了園林之門,這才有修行在個人的機會。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因而難以忘卻。孫先生常說:“I am a teacher”而不是“I was a teacher”。他這一生的志向就是身為人師,在第一線做一名普通的教師。


1 按照學科的需要塑造自己


孫先生出生在浙江農村,是一個打赤腳穿草鞋的文化農民。他的哥哥是書法家,他從小就學習和研究篆刻金石藝術。書法是中國文化藝術的基礎,書畫同源,畫理通園而方法歸一。孫先生與書畫結緣一生,寫了一輩子,畫了一輩子。我敬佩前輩的老先生集書畫、金石和園林于一身,這是我學習的楷模,在此基礎上“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在國學方面打下了扎實的幼功。課上課下,開口必引古詩詞,自然流露,背吟如流,感染至深。雖是望塵莫及,卻激發了定向學習的決心。

孫先生的學科基礎是園藝,這是在浙江農學院修煉的。他在課上學習理論知識,在植物理論知識方面夯實了基礎,拉丁學名默記于心。課下他以采標本的老師傅為師,跟老師傅上山涉水采標本。老師傅認植物除觀看外還嗅、咬、嚼,鑒定植物種和生態習性,日久自深。他之所以專長植物園設計的基礎在此。不像我們必須找植物學家合作,最后請專家校正拉丁學名,而孫先生是把文人寫意自然山水園深入到植物園領域,得心應手,傳承創新。今獲最佳植物園獎的深圳市仙湖植物園就是在他創立風景植物園的構思指導下進行的,茅塞頓開才導致設計一瀉千里。

他深知園藝和園林的共性和差異,畢業后決心補學建筑學。他到當時的南京工學院請教劉敦楨大師學習建筑學,從寫生到畫傳統水墨渲染,從學畫法幾何到畫園林鳥瞰圖全面地學習。他為學習繪畫到重慶求教徐悲鴻大師而獲益匪淺。經過這樣的修身,按造園學科塑造自己,這才成為講授“園林藝術”和“園林設計”的專業課教師,不僅全面、系統,而且靈活生動。學生因受感染而得理論知識,扎根心靈深處而永志難忘。


2 實踐是真理,設計為中心


建筑學以建筑設計為中心,風景園林學以園林設計為中心。“學而時習之”,實踐出真知。可在20世紀50年代中后,教學行政領導提出以生物學為中心,在有的班級中取消了設計課,這對園林規劃學科教育是嚴重的打擊。孫筱祥先生嫉惡如仇,臉都氣白了,直言不諱地反駁了這個觀點。有時發言時氣得發抖,說明情不自禁地激動,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人沒有激動情緒是出不來創作的,我們都贊同孫先生的觀點,迫使恢復了設計課,孕育設計人才。

“園林藝術”講的是傳統理法,“園林設計”是理法的實踐。有關文人寫意自然山水園,孫先生主要講了中國山水畫與園林設計、山水地形豎向設計、園林建筑的造型與方案設計、意在手先的理論和方法、園林植物種植設計等。我們方知道了植物種植設計的類型和傳統,那時沒有正式刊印的教材,有油印的講義和報刊上孫先生發表的論文,主要靠聽講和筆記。孫先生講課出口成章,用形象印證意境,有大量的直觀教材如教學掛圖和幻燈片。詩詞歌賦和山水畫的熏陶,教學內容深入學生心靈,永志難忘,躍躍欲試。帶我們教學參觀實習。現場教學、分析名園名景,也告誡其中有所錯誤,如將“柳中間桃”理解為一柳一桃整齊栽種,當時少年宮前廣場種尖瘦的龍柏削弱了寶俶塔的形象。

設計教師的水平不僅表現在課堂上,更反映在循時代而進的社會實踐中。20世紀50年代初,應杭州余森文副市長的邀請,孫先生一舉成功地設計了花港觀魚,由胡緒謂先生配合施工,人們耳目一新。

花港觀魚設計可謂“既古且新”。本原是清代西湖十景之一,如今只剩下一亭一碑,名實不符。孫先生理水考察花港,將西里湖與西湖連通。“疏水之去由,問水之來歷。”水港兩岸種植多種花卉,花瓣落在水面,引來魚兒銜花,體現傳統之意境。筑牡丹山,山近處安牡丹亭,以往專類園多為幾何式布局。孫老先生循傳統筑起自然土山并植以疏蔭矮喬木為牡丹創造半陰的環境。土山因高又利于排水,山石蹬道曲折引上,視線焦點點綴“寸石生情”的山石,文人寫意自然式的牡丹園因此誕生。多在自然式土山圍合的封閉空間里引水成池,跨水駕曲折平橋,游人在橋上或投食或擊掌,引來各色的魚群,成團成簇,翻跳迅潛,煞是賞心,重墨渲染了公園主題。

除了小橋流水安靜休息的空間,還著意布置了雪松大草坪供過隊日的少先隊員們和過團日的青年們活動,這種地形出自英國園林。孫先生便到上海中山公園考察英國人設計的高爾夫球場,從中汲取自然式草坪設計的要領并加以發揮,提出帶狀土山、屏障帶狀土石和阜障的設計理論和方法。阜障高度僅一米多,用于路口組織路線,幾個阜障便可組織大草坪。阜障與大雪松可以說是天作之合,阜障向上頂,雪松往下垂,起伏的草坪加以大雪松的自然圍合,給人新的景象。全園地面排水也是憑借地形高下起伏。園中也保留了大片雜木林,地形利用土埂改造,還有水石植物與山石護岸設計。


3 從意到象,遷想妙得


文人寫意自然山水園如何完成從意到象的飛躍,花港觀魚設計已經做了全面深入的詮釋,但教師教學生是要舉一反三的。孫先生給我們講中國文學是如何運用“比興”奏效的,不但介紹了經典之作,還穿插了一些故事甚至謎語來開啟學生的心靈深處。他講蘇小妹新婚,但要考一下新郎的文才,出了個上聯要新郎接下聯。上聯是“雙手推開窗前月”,新郎一時束手無策,蘇東坡很支持他妹妹的婚事,唯恐新郎落選,又不能明言提醒,就用一小石拋在池中,新郎茅塞頓開回應下聯“一石擊破水中天”。

有一次孫先生參加學生的燈謎晚會。他說了一個字謎把大家都難住了,一直猜不出來。他的字謎是一句詩“春雨綿綿妻獨宿”,從筆畫、音韻、象形各方面猜都未解,最后還是孫先生公布謎底,大家恍然大悟。春雨綿綿就要去掉春字中的日,妻獨宿要去掉夫,最后就是扁擔倒下來的“一”字。這對學生的思路很有啟發,沒有思維的靈犀,哪有“大事成于細”的設計成果呢?

孫先生把學生領進園林之門是長期教學積累而成的,因此也是根深蒂固的。我有幸請他為我刻了一方印章。他在布局中把字的下方拉長,我理解為教我扎根要深,根深才葉茂。這就是“修行在個人”的長期積累。我帶本科生畢業論文,領他們到承德避暑山莊實測山區著名景點的遺址,并循清制制作了模型。不僅得到實踐的鍛煉,而且總結了“因山構室”的理論知識。孫先生給我們鞭策性的肯定,領進門就很不容易,但路一定要學生自己走。孔子在泰山入山口留下“登高必自”,受用一生。


4 清享天倫之樂,頤養天年心


孫先生課上課下都是既嚴正而又幽默風趣的。退休以后仍然堅持出差工作,平時在家吮毫練書作畫。在家務生活中有時難免有不同意見,但孫先生對孫師母一貫敬重,總是聽從夫人的安排。他很風趣地說:“你們想呀,她在外面總是接受上級領導,唯一的機會就是在家里來領導我。”有時下午拉個小車和師母一同去菜場買菜。買什么菜也有爭議,但他總是聽師母的。孫先生對我們說:“我說買什么她不買,她說買什么就買什么,但是,她買的菜都是做給我吃的。”孫先生大女兒生了兒子帶回國來看外公外婆。幾歲的男孩哪有不淘氣的,高興起來拿起孫先生的丁字尺把桌子上的玻璃面敲破了,孫先生一點沒發脾氣,反倒說:“他在美國看的電視多是卡通片米老鼠,到處砸東西,他學米老鼠也沒什么奇怪。”就這樣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地解決了家里的矛盾,清享天倫之樂。

年齡到了九十幾,老年腿腳也不利索。外出坐輪椅,但仍然堅持遠出到西雙版納設計植物園。回北京后感到后累,一日午飯用完后躺在床上午覺,就這樣安詳地與世長辭了。壽終正寢,無疾而終。這應該是天道助勤善緣吧。

孫筱祥先生永垂不朽!


企業微信截圖_15890129654891.jpg


孫筱祥先生、孟兆禎先生于戈登·卡梅倫演講廳合影(2005年IFLA大會)




作者:孟兆禎/男/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風景園林》名譽主編/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


website qrcode

掃描查看手機版網站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