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日報:為魚兒打造一條“回家路” ——南片區一期水系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建設洄游通道"/>
海口日報:為魚兒打造一條“回家路” ——南片區一期水系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建設洄游通道發表時間:2020-06-08 15:30 6月4日,記者在南片區一期水系生態修復工程項目中心景觀河Ⅰ(長流溪)現場看到,用當地火山巖石砌筑的自然式魚道已經完工。這條模仿自然界溪流中的迂回水路魚道和粗石固床鋪設的斜坡魚道,將成為該片水域洄游魚類的 “回家路”。 □本報記者 龍易強 讓魚兒“下得去”“上得來” 在2000多米長的中心景觀河Ⅰ(長流溪)至少有6處不同形式的洄游通道,有自然式魚道、W堰、汀步等。它們的功能之一就是讓魚兒“下得去”和“上得來”,在這片水域繁衍興旺 。 “洄游是魚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隨著魚類生命周期各個環節的推移,每年重復進行。”海口首創投資建設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盧振華介紹,在水系生態修復工程中,有時候為了景觀和儲水的需要,不可避免地需要建設攔水堰等各類水利工程建筑物。但是,河流閘壩的建設又破壞了河流的水利連續性,對溯河或降河洄游魚類造成了物理性阻隔,使它們難以自由性遷徙完成生存繁衍等過程。“這將會導致該片區魚類種類和數量下降,有些還會面臨種群生存的危險。”盧振華說。 一面是工程建設需要,一面是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怎樣才能兩全其美? “為了保護片區內水系的魚類,創造更理想的生存繁殖環境,魚兒洄游通道在這個項目里應運而生。”該項目景觀主創設計師——日本兵庫縣立大學沈悅教授帶領他的設計團隊,查閱大量相關本底資料,在開展魚類品種及生活習性等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后,將日本的生態河道治理理念應用到項目設計中來。 在攔水堰一側留出空間,通過模仿自然界溪流中近乎迂回水路的魚道和粗石固床的斜坡魚道,把洄游通道做成緩緩傾斜的水槽,并就地取材采用粗糙的火山巖石砌筑,利用延長的水流途徑和粗糙的槽壁削減水能,使水流平緩,建設出完善的生態魚類生態廊道,讓魚類來去自由。 打通魚類洄游“生命通道” 在整個項目設計中,“生態優先”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為了加強洄游魚類遷徙群體完整性,我們特地將堰壩分成兩級,在魚道中間形成一個380多平方米的休息池。”當天,深圳媚道設計院設計師何成庭指著魚道告訴記者,這些通道呈階梯式,每個階梯之間設置一個高約30厘米的臺階和一個作為“休息區”的小水池。當洄游魚類從下游階梯游上來之后,可以在小水池中“養精蓄銳”,之后繼續游向上游階梯。 這條生態魚道可以使瀕危野生動物花鰻鱺及鯽魚、草魚等其他魚類和水生昆蟲雙向通過,人性化的休息池還可以緩解魚類旅途的勞頓之苦,并作為一個自然科普觀賞區,供人們欣賞魚類逆流而上洄游產卵的景觀,喚起人們心底的生態保護意識。 據了解,南片區水系及五源河同屬于五源河流域范疇,通過五源河下游出海口流向大海。“如果洄游魚類的洄游受阻,因魚類活動而自然連接的生態鏈也會就此斷截,南片區水系和五源河的魚類生命周期將遭到破壞,并影響群體的增殖,甚至會危及物種的生存。”盧振華介紹,本次洄游魚道的建造,就是為這片水域的洄游魚類修筑了一條“回家路”,對河道沿線的生物多樣性將產生重大影響。 記者在現場看到,洄游魚道和跌水堰都采用河石砌筑,緊密相連,形成一個整體。其中,用火山石堆砌成的古樸魚道石墻上,錯落有致地嵌入了大塊景石,休息池中也疏密有致地擺置一些景石。“到時,河水流過石墻,跌落形成水幕,河水沖擊石塊濺起朵朵水花,動靜相映,形成一處功能與審美兼備的景觀。”盡管項目還在火熱建設中,水清岸綠鳥飛魚游的生態美景已在盧振華的描述中徐徐展開…… 轉載于海口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