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40年|全國最大屋頂花園建筑群——深圳灣科技生態園"/>

深圳特區40年|全國最大屋頂花園建筑群——深圳灣科技生態園

發表時間:2020-08-27 10:31

編者按:


2020年8月26日,是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日。四十年來,深圳的發展恰如奔流不息的江河,雖有蜿蜒曲折,卻仍然一路奔騰,洶涌向前。在這期間,全國最大屋頂花園建筑群——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建成,成為這座城市又一典范之作。謹以此文,紀念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


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坐落于南山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南區,東臨大沙河,毗鄰深圳灣,處于咸淡水交匯的生境,位于深圳水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用地20.3公頃,其中建筑覆蓋率約50%,是國家級低碳生態示范園區,實現綠色建筑全覆蓋。


立足于人與動植物生境以及水環境的營造,

創造知山知水的生態美境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設計在繼承中國傳統水文化和生態哲學觀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的生態理念與技術,通過“引生境、承天露、生萬物”,立足于人與動植物生境以及水環境的營造,為居于現代高科技產業園的人們創造“知山知水”的生態美境,其中“仙人承露”更是對雨水的景觀生態利用和精神內涵的雙重升華。

本項目設計界面除地面景觀空間,還涵蓋地下空間、架空平臺、空中花園和屋頂花園約17.6萬平方米,是全國最大的屋頂花園面積。利用水的“流動和連通”,引入垂直城市的設計理念,將收集的屋面、地表的雨水和生活污水通過雨水花園、生態草溝,濕地凈化、透水鋪裝等方式,用于補充地下水和園區景觀用水,經由水的流動循環將不同景觀串聯,展現水幕、跌水、水階、濕地等豐富的水態。其中地下一層以多樣綠島加濕地花園營造配套商業、生態優美且具有知識性、科普性的濕地環境。這個區域如同園區的“水處理心臟”,將收集到的雨水和生活污水通過濕地凈化后,再回流入土壤。首席設計師何昉說“生態園屋頂花園系統借鑒深圳灣和羊臺山地區的自然植被特點,讓自然群落和人工配置巧妙結合。原生態植物與園林植物既好養護,又能吸引包括各種鳥類等在類的自然動物,讓動植物系統實現多樣共生,構建建筑、景觀、生態一體化的“全生命體”人居生態環境?!?/span>

IMG_6228_副本(第一).jpg

37f2a6d1447e02a7d9c53f3ef6506b1.jpg

IMG_6292_副本.jpg

DJI_0035.jpg

ceee26252b71633d48c1172595937be.jpg


藝術與技術結合,

打造既有獨特藝術外形、又具生態內涵的景觀地標


在景觀藝術裝置和細部處理上也融入海綿城市理念,打造既有獨特藝術外形、又具生態內涵的景觀地標。項目負責人洪琳燕認為“位于園區縱向景觀軸線上的‘生命塔’選取紅樹中的木欖作為創作靈感,它有著優美的外形以及良好的生態價值,能夠固岸護堤,凈化水源與空氣,這正契合了深圳及這塊設計場地的地域特色及人文精神。”生命塔頂部樹冠可以像花瓣般開合,樹冠能承接上部雨水,下部雨花園收集周邊雨水,并將其集中于中部雨水凈化設施進行凈化。凈化后的雨水可用于澆灌立體綠化植物,頂部噴泉及產生噴霧用水。生命塔將技術和自然元素循環緊密關聯并呈現出來,以求“引生境,承天露,生萬物”的真正意境。

“生長的紅樹”則選取深圳灣特有的紅樹枝葉形態進行抽象設計,結合新技術以及人的參與互動,使其在形成園區重要景觀地標的同時,也展示生態的設計理念對場所帶來的美好景象。紅樹主體立面利用垂直綠化技術構造活的表皮,枝干以圓潤飽滿的形態出現,主要材料為鋼架構及鋼架膜結構的葉片組成。頂部“樹冠”可以像花瓣般隨天氣變化進行開合,并能承接雨水用以塔內中心的景觀水景以及垂直綠化的滴灌系統的補給。

DJI_0009.jpg

_DSC0278.jpg

f74761e881165b5b89145bbc31a15ff.jpg

該項目建成后實現雨水花園4700平方米,室外透水地面面積比率80.5%,場地徑流系數0.6,并在全園實現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整片綠地采用微噴灌,零散綠地采用滴灌技術)。深圳灣科技生態園的設計以節能環保技術為核心,引入海綿城市理念,在打造國際一流低碳生態示范園的同時,必將成為高密度城市之中綠色海綿設計的典范之作。


DJI_0025.jpg

website qrcode

掃描查看手機版網站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