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40年|深圳市大梅沙海濱公園"/>

深圳特區40年|深圳市大梅沙海濱公園

發表時間:2020-09-10 17:21

封面.jpg

編者按:深圳是座美麗的海濱城市,東西綿長的海岸線展示出的婀娜風姿,令世人為之駐足而側目。本文介紹了為喜迎千禧年的深圳建設工程:深圳市東部黃金海岸一期工程──大梅沙海濱公園的規劃設計構思,讓我們于深圳特區40周年之際,再次聚焦這道靚麗的風景線。特此感謝深圳市規劃與國土資源局鹽田分局首任局長許重光,副局長喬恒利,設計科科長徐榮等領導的大力支持,使這個在建設鹽田新區當年完成的首個公園得以實現并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視察和高度評價。


大梅沙海濱公園位于深圳市東部黃金海岸,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群山相擁,浪闊灘廣,沙灘、島嶼、礁石、海蝕崖、石洞等海積海蝕地貌發育齊全,如何協調自然景觀,將軟(沙灘綠地)、硬(廣場、道路、建筑等)質景觀融為一體是整個規劃設計的重點。

以“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濱公園”為出發點,設計師們緊密合作,運用現代綜合環境藝術手法, 體現自然與人文的交融,既使景觀與空間具有多樣性、實用性和藝術性,又突出生態與環保的特點。

大梅沙海濱原面積為35hm2, 其中沙灘9hm2,經規劃整治后總面積擴大至38hm2,沙灘擴大到18hm2,全長1.8km,最窄處寬60m,最寬處190m,真正做到了還市民一個干凈、整潔、寬闊的沙灘。


1 山?城?沙灘?海——總體構圖

12.jpg


08.jpg

天長地久

山?城?沙灘?海是大梅沙的總體規劃格局, 考慮到山與海的結合和背山面海的自然景觀條件, 將山景引到海邊, 將海景伸入山體, 運用大尺度、大手筆的線形構圖和豐富自由的空間處理,形成與海岸平衡的系列觀景場地,充分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交融,力求人工構筑物與起伏的山巒、寬闊的沙灘、一望無際的大海在氣勢上相呼應,形成由山向海漸次過渡的景觀層次,從而達到山、城、海的有機統一,并向人們展示了大梅沙片區向海濱旅游城區發展的美好前景。

大梅沙18.jpg

向往大海(趙化   攝)



2 綠串珍珠——長廊與廣場


07.jpg


月光花園


大梅沙海濱公的用地布局是沿著海與沙灘布置, 充分考慮海山結合, 采用完全自由、豐富多變的空間處理, 使游人可以在海灘上自由自在地活動, 展現真正的“海闊天空”。“以人為本”, 為人設計是設計理念中的重點, 在大梅沙的整體設計中,充分運用了環境的心理學、行為學和人體工學等原理,從人的角度上尋求行為上的舒適、視覺上的美感和心靈上的愉悅,對于園路、停車場、廣場、長廊、沙灘、海岸、棕櫚類樹木和花卉等,從材料、顏色、形狀、質感、高度、寬度等方面都精心設計, 力圖讓游人無論是身心還是感官上都獲得最大的滿足。根據總體規劃的特點,本公園設計將400 多m 長的棕櫚步道置于沙灘與鹽梅路之間, 以高大的椰子樹和連續的亭廊統一海灘景色, 在沙灘與公路之間描繪出一條簡煉、流暢的曲線。步道東、西兩端各設大小兩個廣場———太陽廣場與月亮廣場,作為海濱公園的兩個入口,廣場以陽光長廊連接, 長廊柱子以較大的尺度和粗獷的當地石材肌理體現厚重與質樸, 而廊頂則用輕盈的鋼架和鋼管表達通透與輕巧, 兩者從質感上(粗獷與細膩) 、顏色上(紅棕與灰綠) 、材質上(自然與人工) 形成強烈對比,成為大梅沙獨特的建筑景觀。長廊厚重、通透的身軀蜿蜒在椰林當中, 每隔一段就有擴大的休息活動場地, 且每塊場地各不相同,這樣就避免長廊的景觀單調,豐富了長廊的空間序列。


15-大梅沙月光花園09.jpg

情侶道


21.jpg

陽光走廊
如果說月亮廣場像一彎明月, 像一個海螺棲息于沙灘上,那么太陽廣場則像一輪紅日,像一顆熠熠發光的明珠冉冉從海上升起。月亮廣場平面構圖以柔美、流暢的線條為主,創造出一個流動順暢的空間,以便于大量游客由此進入海灘。太陽廣場以圓形母題和流線型曲線的交融與變裂,形成入口區、湖景區、中心活動區、演映區、功能服務區等不同區域,平面鋪裝上通過一條蜿蜒的旱意溪流貫穿,豎向界面上以椰樹、花池、張拉膜構筑物等劃分不同空間, 從而營造出既富于變化又統一的景觀。廣場鋪裝上數條南北向的石英巖裝飾帶在陽光映射下閃閃發光, 與鹽梅路北側新開發區的中軸線相呼應。圍繞中心綠島的片片粉色砂巖的不規則組合,又似在茫茫大海中閃現的島嶼群落,并以相同的走向延續著軸線至大海深處。入口區曲線形石板、花帶與椰林的有機組合,似呈歡迎之勢,展現大梅沙以獨特的亞熱帶海濱風情, 張開雙臂歡迎各方游人的光臨。太陽廣場東面的內湖區,由幾個大小不一的湖面組成,基本保持原有自然狀態, 局部作綠化改造, 增加園路和湖岸加固處理, 形成一個生態型的內湖區,當白色的海鳥飛翔、棲息在湖區的那一刻, 淡泊、恬靜的湖景與熱鬧的沙灘相映成趣, 游人可在廣場的露天酒吧靜坐,遠觀海之無垠,近賞湖之恬美。

10-大梅沙月光花園08.jpg

木板觀景休憩平臺



3 碧海帆影——張拉膜構筑物


18.jpg

朝陽


海濱公園中六組造型奇特、結構新穎的白色曲面頂的張拉膜建筑或從沙灘上拔地而起,或掩映在綠蔭之中,格外引人注目。那充滿張力和動感的空間形態, 給人視覺上一種強烈的沖擊。粗壯的鋼拉索,沉重的錨座,高聳的支桿,在藍天、白云、沙灘、樹影、遠山等背景的襯托下,使人們聯想起風帆桅桿,猶如站立在一艘乘風破浪的帆船上。遠眺月亮廣場上的張拉膜,是一組組三角形組合膜塊的重疊,錯落有致,似乎是避風港內小帆船的聚集,又仿佛讓人們感受到一種帆船隊伍揚帆啟航的雄偉氣勢。六組張拉膜建筑設計的藝術手法,通過對稱、變異、組合、疊加等手法,以抽象的藝術表現來觸發人們視覺上的感受, 引發人們聯想。圓形、橢圓形、方形、六角形等幾何構圖元素穿插交替應用在建筑設計藝術語言中。建筑實體外墻面選用與長廊柱身相同的石材,厚重的墻身與輕盈的膜結構形成強烈對比,與長廊的結構形式對比有異曲同工之妙。六組膜結構建筑分別被賦予不同的功能要求,兩組最大的建筑作為更衣沖涼房及管理房,其余的為演映臺及小賣部。


06.jpg


和諧


4 椰林風情———種植設計


17.jpg

沙灘木


從生物的多樣性和景觀的多樣性出發,海灘上選用了多種美學價值較高,并適應海濱生長的喬、灌木與地被。基調樹種為海南椰子, 主要分布于兩個廣場之間的棕櫚步道上,并搭配了大王椰、黃槿、欖仁樹、露兜等景觀樹種,而且在重點地段種植了園林中不多見的沙漠植物,如仙人球、仙人掌、麒麟柱等,形成大梅沙一道獨特的風景。在沙灘和礁石上種植了馬鞍藤、水蕪花等沙生爬蔓植物,太陽廣場和月亮廣場上種植花卉以一、二年生花卉和宿根花卉為主(如長春花、馬櫻丹、蝦衣花、虎刺梅等),并結合蒔花的更換,通過花卉鮮艷的色彩烘托熱鬧氣氛。

此外,海灘上原有的成年木麻黃樹被保留,這對整個海濱公園植物景觀的近期效果起到很大作用。游客赤腳在沙灘或木棧道上漫步,頭上挺拔的椰樹隨風搖曳,身旁鮮花綻放,在這里人們可以和自然全身心的交流。

14.jpg



5 設計語言的統一與變化


16-大梅沙.jpg

質感


設計中語言的統一,可避免景觀的雜亂無章,在統一當中尋求變化又不會導致單調簡單。大梅沙海濱公園硬質景觀在設計中反復運用了淺紅色的西麗紅花崗巖和高梁紅板巖兩種石材, 長廊柱身、張拉膜建筑墻體、路燈座、花池等均以西麗紅花崗巖大面積鋪設,高梁紅板巖作為分隔帶,大到墻面, 小到燈座, 處處給人傳遞著一種視覺信息,形成大梅沙海濱公園特有的CI (視覺識別) 系統。色彩上除相同的石材運用外,所有鋼制構件如長廊頂、路燈桿、壁燈等都采用相同的灰綠色,甚至長廊地面都采用墨綠色的水泥印花鋪地, 與廊頂顏色相呼應。植物景觀強調亞熱帶海濱風光, 故以椰樹為基調樹種,輔以其他海濱植物, 營造出富有海濱浪漫情調的氛圍。

11.jpg


海濱公園內各項設施配套齊全, 力求處處讓游人感到舒適、方便。緊挨長廊設有生態型下沉停車場,約260 個車位,為盡量減少車輛對觀海視線的干擾,故采取下沉式的做法,并讓停車場掩映在綠化叢中。另外,在靠沙灘的綠地中安排了9 組露天沖涼點,此外,還有小商店、餐飲等設施。大梅沙海濱公園從1998 年年底開始進行規劃設計,到1999 年5 月基本竣工。在公園的建設中, 首次引進了國外的“管理規劃”概念, 保證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規劃設計的理念,建成后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廣泛的好評。


深圳市大梅沙海濱公園
設計單位:北京林業大學   園林規劃建筑設計院   深圳分院

項目主持:何昉;

景觀建筑設計:千茜、李薌、王濤、丁蓓;

園林設計:葉楓、覃錦環、朱建寧、陳華茂;

結構:郭玉紅、謝金球;

電氣:董開珩、張金光;

給排水:汪國明、張曉勇;

工地代表:付麗萍、李偉清;

設計顧問:美國SWA 設計事務所(Kevin Shanley、容歡等);

膜式建筑及配套設施設計:新加坡SGD設計與規劃公司。

建設部部級城鄉優秀勘察設計二等獎、廣東省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等



作者:何昉   葉楓   千茜

編輯:劉雅倩

(本項圖片除署名外其他均為深圳規劃與國土資源局鹽田分局提供)


website qrcode

掃描查看手機版網站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