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共生|深圳野生動物進城發展"/>

自然共生|深圳野生動物進城發展

發表時間:2021-06-16 14:16

1ccdc13d9afd69f2c4477c39afc5967.jpg

近期,15只亞洲象從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出發,一路北上,經普洱、紅河、玉溪北上至昆明市晉寧區,“大象到哪兒了”成為熱點話題。“大象北遷”也引發了人們對于動物進城隱患的擔憂。

關于野生動物進城的事件,深圳也一直在發生著。

深圳早期城市化的建設中,野生生物的棲息地破壞嚴重,城市中的野生動物逐漸消失。據記載,上世紀60 年代,在深圳土地上還有 6 只華南虎,但之后就再也找不到蹤跡。深圳學者南兆旭在《深圳自然筆記》中提到過:“深圳市建市的 33 年中,大部分野生動物已經在這片土地上消失,完全失去蹤跡的有赤麂、水獺、大靈貓……”

近些年來,深圳生態守護純自然的山海、濕地、紅樹林資源,城市四個自然良性轉化,濕地公園、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地質公園完善了公園體系,形成了特色的千園之城,全城實現綠道成網,公園成鏈。通過風景園林營城手法,鼓勵和促進自然野生系統健康發展。

如綠色廊道有機串起深圳東中西部公園,構建濱海+陸地的多層次生態系統,形成沿深圳灣向陸地蔓延的大公園體系,其貫穿始終的自行車和步行系統,通過深南大道·大道公園、華僑城歡樂海岸、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原北湖濕地公園)、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深圳灣公園,區域形成了完整連續的公園鏈和景觀綜合體。生態環境的改善,自然空間的恢復,綠道、水網、生態廊道等動物遷徙、繁衍通道的連通,深圳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范圍逐漸擴大,野生動物進城成為現實。

以豹貓進城為例,豹貓屬國家三級保護動物,是衡量生態指標的關鍵物種,一只豹貓的活動范圍需大道5至10平方公里。

2010年,深圳紅樹林保護區內發現豹貓。

2017年2月,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的紅外感應相機就拍到了一只豹貓在公園南區逡巡的背影。

2017年5月,深圳南山區塘朗山發現豹貓的身影,證明塘朗山內有獨立豹貓種群存在,這是大陸第一次在大城市中心地帶,發現稀有野生動物。

同年11月,大鵬半島也拍攝到多只豹貓。

2018年12月,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的紅外相機拍攝到一只豹貓。

2019年1月,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拍攝到一只母豹貓和3只幼崽。

1623824600(1).jpg

2019年1月華僑城濕地公園拍到的豹貓一家

1623824585(1).jpg

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萬鳥齊飛


除此之外,在深圳的梧桐山、馬巒山、七娘山等山林也曾發現過豹貓。

截至2019年,深圳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3種(蟒蛇、黑鸛、白肩雕),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39種(獼猴、黑臉琵鷺、蛇雕、領角鸮等),較常見的大型哺乳動物獼猴、野豬、豹貓。據2020年11月的統計結果,深圳自然生態系統動物559種,新記錄的12種,外來物種32種。部分保護動物(唐魚)重新發現建群種。

生態環境逐漸優化,生物多樣性逐漸豐富,深圳逐步走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城市也是本土動植物的美好家園,關鍵是要在城市中保留足夠的自然空間,保護和恢復本土自然生境,留下野生生物棲息家園,連通生態斑塊,建立野生動植物的綠色走廊,促進物種的遷移與交流。唯此才能避免野生動物與人類的矛盾沖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圖片來源于網絡)




website qrcode

掃描查看手機版網站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