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050 期 | “園”夢仙湖"/>

元故事 050 期 | “園”夢仙湖

發表時間:2022-07-18 16:09

元故事 050 期 | “園”夢仙湖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孟兆禎在北京逝世,他在深圳留下了經典作品——仙湖植物園


原創 晶報APP


巨星隕落。2022年7月15日,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孟兆禎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他是當今中國風景園林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是著名風景園林學家、風景園林教育家。

回望他的人生軌跡,他在深圳,留下了不可泯滅的光輝。

2021年11月,“昭昭文心——孟兆禎學術成就展”在北京林業大學開幕。孟兆禎對風景園林學科的貢獻,一方面在于總結和繼承了中國傳統園林的精髓,并與時代相結合,借古開今、守正創新,推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教學體系的發展;另一方面,孟兆禎本身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風景園林設計師,他的一批實踐作品在國內都具有里程碑意義,影響了一大批風景園林設計師。

作為中國風景園林界公認的大師級人物,孟兆禎一直認為,風景園林的關鍵在于理論指導實踐。

而孟兆禎人生中最重要的實踐之一,其實就發生在以實干著稱的深圳: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央號召全國支援深圳建設,全國各地熱烈響應。孟兆禎就曾跟隨北京林業大學園林系一同到深圳參加綠地規劃設計;而在80年代,孟兆禎更是主持完成中國第一個風景式植物園——深圳仙湖植物園的規劃設計工作。仙湖植物園,成為孟兆禎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在202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已經88歲高齡的孟兆禎還曾專門撰文回顧了他參與仙湖植物園建設的過程。在文章中,他總結仙湖植物園最重要的設計思想是:“中國有中國現代化的園林意境和形象,要把這種發展傳統的思想落實到現代建設項目中去。”

企業微信截圖_16581331924104.png


130301cc613c7efa5b87a23eb60bc30c.jpg

▲孟兆禎題字


因京劇與園林結緣


孟兆禎與風景園林結緣,非常偶然,可以從京劇說起。

1932年,孟兆禎出生在武漢的一個書香世家。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熏陶讓他從小便接觸到各類傳統文化,書法、篆刻、繪畫等等,都是他堅持終身的愛好。1952年在重慶南開中學畢業后,孟兆禎發現自己最大的興趣在戲曲,但當時并沒有研究京劇的大學。知道孟兆禎的興趣后,中學校長就告訴孟兆禎,造園這個學科就是“凝固的音樂”。

中國風景園林有著數千年的悠長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傳統。但作為學科建設,一直要到1951年,在梁思成的支持下,汪菊淵、吳良鏞兩位提議,造園專業才正式設立。對京劇情有獨鐘的孟兆禎心想,考上北京的大學就意味著能夠去北京看好戲,能拜見梨園泰斗,于是就報考了北京農業大學的造園專業(后來并入北京林學院),成為第一屆從一年級開始學習該專業的新生。

孟兆禎曾自述,自己從小就精力旺盛,無以排遣,便到處游逛。到重慶山城小鎮茶館聽人評理,晚上就去聽書,然后就是天天模仿,天天學寫毛筆顏體字,放聲學唱京劇,歸根結底就是尋找“日涉成趣,永鉆不透”的志趣。

而在讀了造園專業后,孟兆禎開始對《園冶》產生濃厚的興趣。《園冶》是明代園林大家計成的園林創作、賞鑒的集大成之作。書中既有千百年來中國古典園林實踐的總結,也有計成對園林藝術獨創的見解和精辟的論述,還有園林建筑插圖235張。“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巧于因借,精在體宜”,作為《園冶》貫穿全書的精髓而影響后世。

為了弄通《園冶》,孟兆禎三次求教古典文學造詣很深的老先生,在文字上反復琢磨;還結合其他古典著作,《長物志》《閑情偶寄》、山水畫論,甚至古典小說等來完善深化對古代造園理論的理解……并且為了印證《園冶》中的一些思想理論,他的足跡走遍了大江南北,用雙眼透視實景、證明《園冶》。

有一次他問一位老師,園林最難學的是什么,老師答曰,“假山”。孟兆禎又開始學習傳統假山理法,考察假山園,向山石師傅學習假山工程。沒錢買山石,孟兆禎就到處揀砂姜,甚至到鍋爐房揀與湖石相關的煤渣,借以研究學習。

就這樣在一步步扎實的研究中,孟兆禎逐漸認識到中國人的藝術太美了,“它令我不僅欣賞,學之終身也學不完。”這也成為他花畢生精力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風景園林的根源。

他始終希望將中國園林文化推向世界的舞臺。1985年,他去東京參加了一次大會,得知了有世界大學生園林設計競賽。他鼓勵學生去參加。“這個很難,大家都認為這是高不可攀的一個事。”但孟兆禎認為中國作為世界的一分子,一定要去參與。1990年,他的學生在世界大學生園林設計競賽中奪得了一等獎,轟動了國際學界,此后一連三屆,奪得頭獎的都是孟老的學生,“孟兆禎”與“中國園林”從此成為密不可分的關鍵詞,享譽國際園林界。“這給我一個啟發,我們的傳統是豐富的,而且是可以被青年學生所接受的,也是世界上公認的。”孟兆禎曾如此說。

b1a1fa886609744a3c7e756d36d1458.jpg

▲7月15日,孟兆禎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79b00aff1892fb3e7bb8b58ea64aed4.jpg

▲7月17日上午,深圳媚道規劃設計院辦公室舉辦緬懷孟兆禎活動


“巧于因借,精在體宜”

上世紀80年代的深圳就志在建設成宜居的現代化大都市。城市規劃、建筑設計、風景園林三者并舉是深圳特區早期城市建設的共識。在大力發展建設經濟的初期,深圳將不開發的用地預留保護起來,作為城市發展的備用地,再將其中大部分建為綠地,這在國內各大城市的建設中是從未見過的,才有今日綠意盎然之生動面目。

當時在國內,北京林業大學(原北京林學院)的園林專業可謂首屈一指。于是急需加快建設腳步的深圳市政府特意邀請了北京林業大學一批教授專家來深圳幫助建設城市綠地,其中就包括了孟兆禎。當時他們接到的任務之一,就是對仙湖植物園、東湖公園、荔枝公園進行規劃設計。

當這位醉心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園林大師應邀南下,首先感受到的是這里“出現的景物無奇不有”。有些地名是用外名翻譯過來的中文名,山水則用“金銀”“香蜜”等命名。孟兆禎還看到用撲克牌做成的景窗,“似乎要以光怪陸離取勝”。

當時的孟兆禎鐘情于中國傳統園林,也有志于有所創新。他希望能將傳統和現代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植物園,在世界園林體系中獨樹一幟。作為最為重點的建設項目深圳仙湖植物園就是孟兆禎一展抱負的代表作之一,以此樹立了中國風景園林設計傳承與創新的里程碑。

仙湖植物園規劃初期,原本選址于蓮花山上。當時第一批以孫筱祥教授為首的北林院專家組在查看蓮花山后,發現這里盡管有山,但是沒有山洼地,山上流下的水沒辦法儲存,不甚理想。而在馮良才等本地專家的帶領下,在蓮塘梧桐山西南坡考察時,發現這里有山,兩股山泉常年不斷,地勢也較低,自然植被好,土壤質量也好。孫筱祥與當時的深圳市領導據理力爭,強烈建議將選址移到此處,才有后來的“仙湖”之境。不涸山泉建壩攔水,便可按設計的常水位形成自然多致、以山抱水的仙湖。

后來因孫筱祥要外出游學,孟兆禎從他手上接過了接力棒,開始全面主持規劃設計工作。依據《園冶》中“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的理念,孟兆禎從相地和構園這兩方面入手,構建以山環水抱的“仙湖”為全園之中心。而仙湖的獨到之處在于處處體現了“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有人曾評價說:孟兆禎的作品中有大量的人工,但是看不到人工的痕跡。“因不涸之山溪蓄水為湖,借進水低谷之處設水生植物園,山湖相接之處興造觀景亭......對云霧繚繞、林木高俊、溪水潺潺、本具仙意的梧桐山巧施人工,通過山、水、石、路、建筑、植物等造景因素營造整體的園林空間,塑造了遠離塵世喧囂的風景植物園。”

1986年,仙湖植物園完成主要景點試開放,建成仙湖、藥洲、蘆汀鄉渡、山塘野航、竹葦深處等景區景點,之后又陸續完成竹園區、棕櫚區、大花喬木區等多個專類園。植物園風格是在當時首次提出風景植物為主線進行布局和規劃創作的“風景式植物園”,以風景旅游為主,科研、科普和生產相結合,這樣的理念是全國首創,更是影響了后來中國植物園的發展方向。一經面世,仙湖植物園就榮獲諸多獎項。1999年,孟兆禎被評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如今的仙湖植物園仍有強大的生命力。每年接待數百萬游客,保育的活植物接近12000種,成為華南乃至中國最主要的植物保育基地之一。仙湖植物園更是代表中國首次成功申辦了被譽為國際植物學“奧林匹克”盛會的2017年世界植物學大會,當時眾多到訪的國內外專家都認為,仙湖植物園的園林景觀的設計、植物展示的效果、植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都已達到世界一流的水平。

企業微信截圖_16581337448140.png

▲仙湖的獨到之處在于處處體現了“巧于因借,精在體宜”


8285c20ea7845dc48d31c15726021c09.jpg

▲參與仙湖植物園早期設計建設的何昉(右)、陳開樹(左)與孟先生(中)于“昭昭文心——孟兆禎學術成就展”相聚


a44cd39f4c4e4d68c333ae2da2b7f6ed.jpg

▲孟先生參加《植物園規劃與建設高端論壇》重游仙湖

大鵬風舞中國傳統園林

孟兆禎院士給深圳留下的不只是一座植物園。當時北林大一共有30多位老師,全部都來過深圳參加過規劃設計工作,深圳當時是北林大產學研的重要基地。1986年,以孟兆禎為首的教師團隊再次抵深,從策劃到規劃全程描繪了深圳華僑城“錦繡中華”的設計藍圖,造就了國內首個“風景園林式”的微縮景區。

他留下的還有人。孟兆禎在文章中曾寫道:“深圳任務告一段落后,我們大批人馬要返校,特地留下一粒種子——第3代傳承者何昉作承前啟后的發展工作。”

我聯系到何昉時,他正在深圳舉辦一場緬懷孟兆禎老先生的紀念活動。按照孟兆禎的意愿,他希望喪事一切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老先生可能是希望別給我們年輕人添麻煩吧!”何昉說,孟先生走得很突然,“他一輩子都在忘我工作,哪怕在他人生的最后兩年,他還一直每周作兩場以上的報告,還參加了幾場大型學術活動,應該說他是累倒的。”

作為當時北林大的助教,何昉留在了深圳,繼續完成仙湖之后的規劃設計任務。如今他是北林大教授、深圳大學特聘教授,還被評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國家級榮譽稱號)。

何昉回憶,他對孟兆禎印象最深的有兩件事。一件事是孟兆禎非常注重現場考察。1985年,何昉曾經陪著孟兆禎,從仙湖爬到梧桐山的山腰,一共三上三下查看地形。孟兆禎平時愛唱京劇,唱腔字正腔圓,講課聲音非常洪亮。“他那時大步流星,爬完一點都不喘,反而是我氣喘吁吁。”1992年,仙湖再次興起建設高潮,孟兆禎依舊堅持現場考察,當時正值南國酷夏,孟兆禎爬到一個小山頂時,差點暈倒,坐在石頭上緩了很久才恢復過來。“在再困難的現場,哪怕沒有路,他都要堅持自己到現場爬一爬山,看一看。”

第二件事是,深圳建設之初,其實接待條件非常一般。何昉還記得他們當時住在一個非常小的招待所里。當時因為要畫規劃圖,一張圖大小得有差不多五六個平米,沒有那么大的桌子,孟兆禎就把圖紙鋪到了地面上,然后是趴在地上畫圖的,而且一畫就是一天。“幾乎就是撅著屁股在那畫。”何昉對這個場景至今印象深刻,“現在幾乎再也找不到在地上畫圖的規劃設計師了。”

留在深圳的何昉后來參與了北林苑設計院(源自北京林業大學,立足設計之都)、深圳媚道風景園林與城市規劃設計院的創辦。他本人也參與了蓮花山公園、大梅沙海濱公園、深圳灣公園等一系列深圳知名的公園景點的規劃設計。“在孟老先生的指導下,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我們一直在為深圳公園系統、生態系統建設作出貢獻。”

“山水以形媚道,國必依山水”,孟兆禎一直在倡導一個觀念:歸根到底,風景園林是供民眾休閑瀏覽的。如今獲譽“千園之城”、推門見綠的深圳,正如孟兆禎曾經寫過的那個標題:“大鵬風舞中國傳統園林”。何昉告訴我,在他現在所在的深大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第一批風景園林專業本科生,在今年暑假剛剛畢業。

“景物因人成勝概”,謹以這些故事,緬懷和致敬孟兆禎院士。


版權聲明:

本專欄刊載的所有內容,版權或許可使用權均屬晶報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復制或改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如需轉載或使用,請聯系晶報官方微信公號(jingbaosz)獲得授權。

來源 │ 晶報APP

統籌:馬驥遠 李岷

記者:余梓宏

制圖:勾特

編輯:葉輝


website qrcode

掃描查看手機版網站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