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西涌濱海休閑帶和防風林提升規劃|再現鵬城凈土,曠海低樹"/>

深圳西涌濱海休閑帶和防風林提升規劃|再現鵬城凈土,曠海低樹

發表時間:2020-04-14 11:40

深圳市大鵬新區西涌海岸帶位于深圳市大鵬半島最南端,擁有近5公里天然優質沙灘,依山傍海的獨特風光,月牙半灣的優美景色,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八大海灘之一。有著豐富的山、海、林、河、田、湖、島等自然資源,動植物資源種類多樣,歷來是深圳及周邊地區旅游休閑的熱門地點。


1586499643(1).jpg


項目背景:

近年,由于粗放的經營管理、過度的開發建設、超額的環境負荷,西涌海岸帶沙灘、瀉湖生態受到破壞,海洋污染日益嚴重,防風林生態環境逐漸退化,生態屏障功能減弱。特別是 2018年9月超強臺風“山竹”侵襲后,西涌沙灘及周邊區域設施設備嚴重損毀,折斷林木6.5萬棵,防風林大面積樹木倒伏,大部分防風林喬木存活率僅在20%左右。濱海多年來陸續形成的密集型簡易度假旅游設施幾乎全部傾塌,毀損度假屋超過150間,防浪堤垮塌超過2000米。


為支撐大鵬新區打造國際一流、生態優美、環境宜人的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的目標,深圳市委市領導高度重視西涌濱海地區的災后重建和發展工作,扎實開展西涌海岸帶災后生態修復各項工作。




深圳大鵬新區西涌片區海濱帶狀環境品質提升規劃研究


媚道設計就西涌片區濱海帶狀公園的環境品質提升展開了規劃研究,就如何恢復海岸生態,提供生態緩沖保障,保障居民生活、生產提出了三大策略——恢復原生、自然的海岸沙地生態系統、合理利用防風林形成特色濱海公園、根據不同生境組織濱海生產及活動,用“自然做功”的方式,再現韌性而可持續的“最美海岸”。


1586246379(1).jpg

總平面及鳥瞰


1586415114(1).jpg


1586416867(1).jpg


大鵬新區三面環海,以客家文化、海防文化、漁農文化、漁村文化為典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徙于南冥”,此標志性景觀設計以鯤鵬進行抽象,模擬由鯤化鵬的演化,,以魚鰭拱起慢慢演化而成鵬翼,既有鯤鵬入海之意,又暗合大鵬新區文化。


規劃研究通過恢復海岸沙丘,修復濱海生態、還海于民,兼顧濱海地區山林濕地和村落的生態修復、旅游活動開發和經濟效益。以自然程序應對自然程序帶來的問題,將剛性防浪堤恢復成海岸沙地生態系統,推堤還沙。恢復后海岸沙丘將會形成不同的生境系統,依據環境自然承載力不同,設計不同的活動場地,從而更好地保障海岸沙丘的生態防護性。


1586416980(1).jpg


海岸沙丘:改造后恢復海岸沙丘,上植仙人掌類植物,具有海灘風情同時防止沙丘受到過多的人為踐踏。




深圳大鵬新區西涌防風林恢復改造規劃研究


針對西涌濱海防風林景觀改造和提升,媚道設計提出將防風林和濱海休閑帶空間整合考慮、一攬子提升的規劃研究思路,并深化一期方案設計和施工,旨在恢復被臺風破壞的防風林整體景觀風貌。以“既是防風林又是公園”為設計理念,在穩定的防風林內構建濱海公園,形成可游可憩的濱海活動區,同時又保證了防風林的功能。


1586246421.jpg


梳理林下空間,清理荒草雜木,道路及節點周邊進行景觀提升,補種地帶性植被,提升景觀效果。


1586418639.jpg


對現狀的香蒲桃林進行保育,避免人為干擾,以自然演替為主;對外圍進行景觀提升,增加植物組團。


1586500431(1).jpg



防風林與林中特色景觀改造效果——沙丘植物山谷:結合不同的地形,塑造不同的植物空間。


防風林與林中景觀組團結合的種植方式,圍合形成豐富的植物空間,局部小范圍結合特色景觀,營造生態、活力的特色景觀。同時,通過一系列抗風耐鹽堿植物的合理應用,既提高防風林對臺風等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又提升游人對西涌的美好印象,從而提升西涌海灘的人氣。


1586415559(1).jpg


防火林效果


防風林1(1).jpg


近期建設效果




規劃立足西涌片區發展現狀

通過系統提升行動

實現自然生態保護、旅游品質提升

這里山水相連,海水蔚藍而清澈

讓我們遠離都市喧囂

投入到這片凈土的懷抱中

享受遐意人生

......



深圳大鵬新區西涌防風林恢復改造規劃研究


針對西涌濱海防風林景觀改造和提升,媚道設計提出將防風林和濱海休閑帶空間整合考慮、一攬子提升的規劃研究思路,并深化一期方案設計和施工,旨在恢復被臺風破壞的防風林整體景觀風貌。以“既是防風林又是公園”為設計理念,在穩定的防風林內構建濱海公園,形成可游可憩的濱海活動區,同時又保證了防風林的功能。




website qrcode

掃描查看手機版網站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