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改革開放40年深圳風景園林建設成就"/>

聚焦 | 改革開放40年深圳風景園林建設成就

發表時間:2018-08-27 10:13

編者按:

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深圳從一座默默無聞的小漁村崛起成為一座創新型國際化大都市。在這個過程中,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發展創新尤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作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何昉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初頻繁來深參與規劃設計建設工作,到后來在深創建設計院(何教授是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創始人,現任深圳媚道風景園林與城市規劃設計院董事長兼主持規劃設計師),以自己景園師的身份,為這座城市梳妝打扮。

何教授通過此文回顧了深圳風景園林建設的發展歷程,對典型案例及發展理念進行概括總結,進一步闡述深圳乃至全國風景園林事業在社會發展轉型期間的歷史使命和創新前景,以此為深圳38周歲生日獻禮。

40年前,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開放潮起南粵大地,建立了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40年間,作為改革開放的精彩起筆,深圳在荒野上不斷書寫華章,從一個漁火薄田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城市,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和“深圳質量”!深圳1980年建特區,1982年即開始實質著手風景園林規劃建設,從繼承和發揚近三千年傳統的風景園林藝術,到率先嘗試完善新時代的中國風景園林體系,風景園林“深圳流派”正在成為美麗中國的深圳注腳。


公園城市,傳承創新

深圳作為全國公園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國最早提出公園城市理念的地區,因此,深圳曾獲得全國唯一的一個生態園林城市示范市稱號。除了有不同類型的自然公園和城市公園(市級、區級、社區級公園)作為市民休閑生活的場所之外,還有各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區為市民提供觀賞游憩的景點。


國家公園構想和國家風景名勝區建設

深圳對自然的敬畏,對生物多樣性的尊重,體現在從一開始就重視風景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目前深圳的自然保護區面積為170.3平方公里,自然保護區覆蓋率達8.7%,保護區內地勢平坦、開闊、有沼澤、淺水和林木等多種自然景觀,在此可觀賞到落霞與千鳥齊飛、靜水共長天一色的自然美景。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內伶仃島和福田紅樹林兩個區域組成,總面積約922公頃。福田紅樹林地處深圳灣東北岸,東起新洲河口,西至紅樹林海濱生態公園,形成沿海岸線長約9公里的“綠色長城”,總面積約368公頃。內伶仃島位于珠江口內伶仃洋東側,處在深圳、珠海、香港、澳門之間,總面積約554公頃,內伶仃島峰青巒秀,翠疊綠擁,秀水長流,保存著較完好的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該保護區毗鄰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濕地——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其面積為380公頃,其中紅樹林面積達300公頃,是香港最大的紅樹林區,擁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深港國家公園構想的提出,是希望以深圳灣、深圳河與大鵬灣沿岸的深圳灣公園、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香港米埔和后海灣國際重要濕地、香港濕地公園等深港邊境綠地為主體,建設總面積約140km2的帶狀跨界國家公園。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尚未涉及跨省保護地,深港國家公園的提出有望填補這方面的空白,成為國內首個一國兩制背景下建立起來的國家公園。

梧桐山國家級風景區是以山海一體、景城相融、縱覽深港為景觀特色和以生態保護、科普科研、休閑觀光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著優越的自然風景資源和以仙湖植物園、東湖公園、弘法寺等為代表的人文風景資源。從生態上來看,梧桐山國家級風景區是深圳的野生動植物基因庫、生態博物館和生態名片,有著極為重要的生態地位。


城市公園

深圳從建立特區之始就制定了高起點的規劃,指引城市的健康發展,這個階段主要是市政公共綠地的建設。深圳在大規模開展城市建設、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決策者高度重視風景園林事業。深圳風景園林傳承和發展了中國風景園林體系,率先規劃設計現代城市公園,城市綠地系統格局形成。

在文革結束不久,深圳建特區之初,將最初建設的3大公園——仙湖風景植物園、東湖公園和荔枝公園,分別融入中國風景園林流派特征。這對當時撥亂反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積極意義。仙湖植物園綜合了中國三大園林體系及風格,巧妙運用了北方園林建筑的形式,選擇了江南園林的尺度,“仙湖”“藥洲”得名等立意構思的核心則源自于嶺南園林,正如孟兆禎院士所說:“仙湖植物園是一座具有中國園林傳統的民族特色、華南地方風格和適應社會主義現代生活內容需要的風景植物園”;荔枝公園則是嶺南園林和北方園林相結合的園林建筑風格;而東湖公園采用江南園林的建筑風格。

0.jpg

深圳仙湖植物園 (陳衛國攝)

早期深圳總體規劃,從城市空間形態特征出發,根據特區依山傍海的自然環境、狹長的地形特點,確定了組團式的總體布局結構,從東到西規劃了八大工業組團,內部形成了大體配套、相對完善的綜合功能,各個組團以交通干道下行連,組團之間保留800~1200米寬的城市綠化隔離帶,充分發揮城市綠地的生態作用,保證居民能夠親近自然,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經過城市近40年的發展建設,深圳初期建設預留的生態廊道現在已經形成城市中的生態公園鏈重要系統的一部分。

深圳市中心公園、蓮花山公園以及筆架山公園是深圳的中央綠地,統稱為深圳的“綠心”。作為城市中央區的集中綠地,這幾個公園不僅代表了深圳的門面,更是對深圳城市生態有深遠的影響。其中深圳市中心公園往南連接的福田河、深圳河,與蓮花山公園以及筆架山公園,另外從福田河向南,與深圳河畔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田生態公園、深圳灣公園,加上新建的香蜜公園、人才公園,形成了鏈化的公園系統,城市景觀和物種多樣性得到空前地提升。

0 (1).jpg

深圳市中心公園(2000年攝-趙化)

0 (2).jpg

蓮花山公園南大門(羅小勇攝)

0 (3).jpg

中央領導手植金桂成為紀念園入口的對景(羅小勇攝)


深圳的公園設計往往是風景園林師為主導,建筑師、規劃師、藝術家通力合作的作品,由于其顯著的空間藝術特征而使之具有濃厚的審美情調。如海山公園大膽采用色彩鮮艷的圖案化的硬質材料,浪漫多變的景觀構筑沿襲海洋生物和亞熱帶植物特征;大梅沙公園月光花園建筑外觀以紅色砂巖和白色構架,還有很多表達人類愛情的植物,這里設計成了有名的愛情花園,更是婚紗攝影重要場所。

0 (4).jpg

深圳市海山公園(何昉攝)

深圳也很重視本地歷史文化的發掘,以“一街兩制”聞名全國,有“天下第一鎮”之稱的沙頭角中英街,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8塊界碑是清政府簽定《香港英新租界合同》的歷史見證,其景觀規劃設計歷時五年,包括沙頭角古塔公園在內,設計以真實性和整體性為原則,其理念體現了“有界無界之間”的極高境界。

深圳的社區公園從建設初期就注重居民方便和使用功能的有機結合,并逐漸提高藝術水平。在園嶺公園內,深圳雕塑院的藝術家們嘗試把影視藝術的理念與公園設計結合,由記者、設計師和雕塑家所組成的幾個尋訪小組,尋找18個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不同層面的普通人,等比例翻模做成逼真的銅像雕塑,配有個人簡介等資訊,命名為“深圳人的一天”,這是中國第一個用新藝術形成塑造城市生活的優秀作品。

0 (5).jpg

深圳人的一天(雕塑院提供)

主題公園

20世紀80年代初的深圳市民主要以高消費的室內娛樂為主流,在80年代后期物質文明的提高,促使娛樂方式逐漸向室內外結合高端刺激性活動發展,錦繡中華、民俗村、世界之窗等歷史文化主題公園活動風靡一時,并逐漸形成主題公園的熱潮,不久后迎來了主題公園建設的高潮期。深圳華僑城繼錦繡中華之后,三大主題公園——民俗村、世界之窗、歡樂谷主題公園陸續開業,深圳野生動物園、小梅沙海洋公園、南山青青世界到東部華僑城等相繼建設,也為中國特色主題公園闖出了一條有別于發達國家的自己的路,并在全國旅游業的繁榮過程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0 (6).jpg

深圳錦繡中華(陳衛國攝)

深圳主題公園的成功曾經引發國內爭相效仿,出現了“錦繡中華現象”??缛胄率兰o后,華僑城配合深圳打造生態城市形象,在東部啟動以系列生態主題為游賞內容的大型生態旅游區,主題公園也朝“健康、生態、環?!钡姆较蜻~進,繼續引領國內娛樂文化的潮流。

0 (7).jpg

深圳世界之窗(陳衛國攝)

0 (8).jpg

深圳歡樂谷主題公園(陳衛國攝)

主題公園高潮建設之后,深圳迎來了一次國家園博會的建設任務,作為第一個建設在垃圾場上的園博會,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園林博覽會開啟了首個永不落幕的園博園盛會。

0 (9).jpg

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園林博覽會—鹽田展園(深圳市城管局提供)

之后深圳又迎來了一次大型城市事件——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迎大運系列景觀規劃設計項目不僅大大提升了深圳的環境品質,還為深圳帶來了全新的城市風貌。

0 (10).jpg

深圳灣體育中心“春繭”園林(羅小勇攝)

自然公園

自然公園是深圳市綠地網絡系統生態資源保護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市民親近自然的重要游憩場地,其建設理念就是以保護為主,提供市民基礎野外休閑服務功能。深圳市綠地系統規劃提出的區域綠地和生態廊道構成的連續生態綠地和城市建設用地相耦合,構筑了城市長遠發展的基本生態框架和底線。結合居民長假期、每周出行的游憩康樂活動需求,提出并強化了“郊野(海濱)公園”規劃,將區域綠地和生態廊道體系內的適當區域,通過增設適當的康樂設施,有限度地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場所,在保證生態系統穩定和良性循環的基礎上,讓城市的綠地資源和海岸資源最佳程度地向市民開放,使郊野公園構成城郊的連續性綠地,與城市道路綠帶,點狀分布的城市公園一道,為城市構筑具有深遠意義的健康而安全的綠色屏障。深圳市馬巒山郊野公園便以“綠色馬巒山,生態健康游”為主題,充分利用發掘自然資源優勢,突出郊野公園自然之旅、環保之旅、友情之旅、安全之旅的理念。

0 (11).jpg

深圳馬巒山郊野公園(羅小勇攝)

深圳作為創新之城,有在全球率先打造這種近千平方公里的超大無界公園的膽識和魄力,讓深圳的“綠”連起來,動起來,還城市一個完整的自然,一個與人口、經濟規模相匹配的自然生態系統。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充分利用大鵬半島地質遺跡和海岸地貌等多種自然資源,體現獨特的“水火共存、山海相依”的地質景觀,以“國際性”為目標,將國家地質公園打造成輻射珠三角和港澳地區乃至全世界的,融合科普教育、科學研究、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具有科學內涵和科普價值的國家級自然類大型風景區,成為深圳新的綠色名片,為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奠定堅實的基礎。

0 (12).jpg

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揭碑開園建設項目(羅小勇攝)

0 (13).jpg

深圳歡樂海岸北湖濕地公園(許初元攝)

除了綠色景觀外,深圳還有可貴的海洋景觀。在西部建設濱海休閑帶的同時,對沿線的海水生態環境進行治理,明確規定不得進行污染排放,此外,還將外遷深圳灣沿岸的水產養殖場。近海岸線則采取人工種植紅樹林的辦法,來涵養和凈化近岸水質。以“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濱公園”為出發點的大梅沙海濱公園,考慮到山·城·海的總體格局,將山景引到海邊,將海景伸入山體,運用大尺度、大手筆的線形構圖和豐富自由的空間處理,形成與海岸平衡的系列觀景場地,充分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交融。大梅沙片區以海濱公園為引領,沿海岸線建梅沙棧道綠道,影響巨大,又修建近20公里長的鹽田海濱綠道,在東部沿海形成一個風景園林游憩線狀優美空間。

0 (14).jpg

深圳大梅沙海濱公園(劉必健攝)

綠道滿城,綠色生活

早在2005年,深圳在國內率先劃定全市基本生態控制線,并出臺《深圳市生態控制線規劃》及管理規定,以此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保障城市基本生態安全。根據劃定的控制線,深圳全市有近一半的土地被列入其中。深圳道路綠地系統的建設作為示范廊道,與外圍環城綠帶和郊野公園共同構筑城市生態安全格局。到今天,珠三角區域綠道網深圳段的建設,有效利用和發揮了這些生態控制區域的作用,供市民享用。深圳綠道總體選線基于生態敏感性和景觀多樣性分析,以構建生態安全網絡為目的,以組建生態網絡廊道的核心元素人、植物、動物作為規劃建設的核心要素,利用綠道搭建區域生態廊道,連接針對不同動植物的生態核和破碎化的生態孤島,恢復和強化深圳市生態網絡。

2009年,深圳園林以珠三角區域綠地一體化規劃和珠三角區域綠道規劃建設為契機,重點打造了景色優美、野趣盎然、人文底蘊濃厚、高綠量等多樣化特色的深圳市級、區域級、社區三級綠道。深圳如今逐步做到市民可在3~5分鐘到達社區綠道,10~20分鐘到達城市綠道,30~40分鐘到達區域綠道,同時綠道網與鐵路、空港、軌道樞紐均能便利接駁,極大地提高市民綠道出行的便捷度。深圳市綠道網不僅為市民提供一個游憩、休閑功能空間,更是要打造成全新的生態低碳生活空間,實現較為理想的慢行系統,從而通過綠道這樣一種讓人主動參與的方式深刻改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0 (17).jpg

區域綠道2號線深圳特區段(深圳市城管局提供)

0 (18).jpg

區域綠道2號線大運支線段(深圳市城管局提供)

0 (16).jpg

大梅沙海濱棧道綠道(羅小勇攝)

景觀水保,生態修復

深圳在本土研究基礎上,提出景觀水保學理論指導下的城市修復,實踐案例分為五類,分別為:山體修復、水體治理和修復、海岸修復、棕地修復利用和完善綠色基礎設施系統。

福田河綜合整治工程是水體治理和修復的典型案例。其以生態治理為指導思想,以滿足河道防洪要求為前提,通過截排污水與初期雨水、利用再生水補水、水質凈化改善、岸坡生態改造、景觀綠化等措施,使河道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恢復河道的生態景觀功能,并營造怡人的濱水休閑空間,為市民提供近水、親水、賞水、玩水的環境,滿足市民親近自然與賞景游憩的需要。

深圳灣公園全長20公里,屬于景觀水保學中海岸修復的類型。通過項目的實施,對深圳灣沿岸的生態系統予以全面修復,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深圳灣公園結合周邊區域的可持續城市規劃所形成的沿海建成區生態系統,平衡了環境與人類使用海岸線之間的關系,為濱海城市提供宜人的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其作為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延續,將濕地系統補充完整,維系和改善了包括上百種野生鳥類、本土紅樹林和各種濕地動植物的生態環境,為遷徙鳥類提供更廣闊的棲息地;另一方面,沿海濱形成寬闊而連續的綠林帶,為城市抵制自然災害提供良好的緩沖地帶,是海岸防護的重要屏障,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的生態安全,形成城市生態良好格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0 (20).jpg

深圳灣公園(羅小勇攝)

科學主導,形式創新

隨著深圳城市基礎建設的不斷完善,一方面,城市的大挖大填改變了城市原有的地形地貌,直接破壞了地表植物,使得土地的抗蝕能力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開采石料,深圳曾經出現了669個廢棄采石場(俗稱山地缺口),山體及地表植被受到嚴重的破壞,水土資源一度遭到嚴重破壞。人為活動而產生的規劃區范圍內的水土流失現象,需要通過人工干預,來恢復水土,增強水土生態服務功能,維持城市生態系統安全。在這種情況下,水保園以創新的形式應運而生。

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簡稱深圳水保園)選址于深圳市南山區烏石崗廢棄采石場,是遺留下來的典型水土創傷之一,基址具有城市水土保持示范的典型意義。其作為全國第一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以集治理水土、科學科普、科學研究以及寓教于樂為一體的科學類公園形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同時還得到了國家主管部門及廣大群眾的高度評價。至此,國家開始號召在全國建設水保園,各省各市迅速開始結合地方特色建設起一大批水保園。

0 (21).jpg

全國首個水保園建設成為新形式的示范(羅小勇攝)


海綿城市,韌性構建

深圳從對城市的低影響開發到最終實現韌性城市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一開始在城市中引入綠道,形成綠道網絡,串聯起了城市與自然。隨著深圳的快速發展,綠道網選線規劃從最初僅強調慢行休閑功能逐漸向融合生態理論、城市更新改造等綜合目標功能發展,其內涵日益豐富,外延不斷擴展。通過對綠道的升級,建立起了各類綠地、綠廊、水系等自然、半自然、人工的多功能綠色開放空間,形成了相互聯系的網絡,穩定了城鄉生態安全格局、提升了城市生態服務功能,同時也提高了社區和人民生活質量。

緊接著綠色基礎設施的引入,充分發揮了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緩解了城市內澇、保護和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深圳以綠道網為基礎,率先建設了水岸公園、社區體育公園、郊野公園、濕地公園等各類公園綠地。其中水岸公園的建設,為市民提供了生態涵養、生活休閑的場所,同時還能滿足水岸的防洪、防災減災的生態功能。

現代城市在面對各種各樣發展危機的同時,需要在綜合規劃中發展完善的基礎設施,把危機的影響減至最低。深圳韌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規劃技術手段,提升了城市規劃與城市空間靈活適應動態社會經濟環境的能力。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景觀與綠化專項規劃,提出了深圳前海綠色基礎設施全覆蓋,以景觀都市主義理論與前海實踐相結合,立足“參數化”分析方法,科學系統地構建“六廊三帶”城市綠色生態網絡,承載城市綠地系統、生態廊道、生態水系統、綠色交通系統等多重功能,構建一個城市和自然共生的無縫連接體系。以“上善水城”為目標,打造藍色水廊融匯的魅力之城,規劃以綠色基礎設施(含海綿城市)+綠色生態廊道+綠色開放空間+綠色交通網絡多重體系互相滲透,營造綠色網絡編織的生態之城,以特色鮮明的景觀風貌控制,形成多彩路網營造的美麗城市。

0 (22).jpg

前海從海綿城市到綠色基礎設施全覆蓋和水廊道建設


結語


今日深圳,以發達的經濟、多元文化的邊緣和“新移民城市”、優秀的嶺南自然文化原創土壤,滋養著這門古老而新銳的行業——風景園林深圳原創的發展東風正勁,一日千里。

今年,同是深圳特區成立38周年,有眾多風景園林師及長期在風景園林行業從事規劃設計的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前輩參與了深圳園林建設,他們是:孫筱祥、孟兆禎、劉家麒、郭秉豪、馮良才、葉金培蘇峰泉、沙錢蓀王全德、吳肇釗、宋石坤、周西顯、黃任之、金錦大、梁焱、郭榮發、付克勤、曾憲鈞等,他們為深圳留下的不僅僅是綠樹成蔭鮮花遍地公園城市設計之都,更是一代又一代深圳風景園林人的芳華。




作者:何昉









website qrcode

掃描查看手機版網站

友情鏈接: